搜索
查看: 775|回复: 0

吉林大学诗集《崛起的诗群》新书首发式今天在长春举行

[复制链接]

4856

主题

4856

帖子

486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61
发表于 2018-5-19 08: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吉林大学诗集《崛起的诗群》新书首发式今天在长春举行

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A06版
■编者按
  上世纪80年代,可谓中国现代新诗崛起的一个高峰期。吉林大学一直是中国诗坛中不可或缺的诗歌重镇。 自1980年代始, 从吉林大学校园里走出去的一批批有影响力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饱含哲思、绽放着时代的热情和生命的活力,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吉林大学诗集《崛起的诗群》一书在长春市伟峰东樾品鉴中心举行首发式。新书把这批诗人的作品重新结集出版,奉献给我们。 诗人们也重新回到长春,回到吉林大学的所在地,回到他们熟悉的地方。
  在这本新书首发前,新文化记者采访了主编苏历铭先生。这位吉林大学《北极星》杂志创始人,和记者一道开启了寻根之旅,为我们梳理了吉林大学校园诗人群体的成长之路。

  新文化:苏历铭先生好,刚看了由您主编的《崛起的诗群》一书,可以说是吉大朦胧诗一代的再次集结。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知道朦胧诗对当年很多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当年对诗歌有那么深的情结。因为在你们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诗歌全是口号和标语,当时是什么原因让咱们吉大出来这么一批人?
  苏历铭:其实我觉得它是两方面,一个来自外部一个来自内部,或者一个来自整个社会环境,一个是来自个体的今生的自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好当时处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的阶段,而吉林大学本身又是中国诗歌的重镇。我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入学时,10月份第一次青春诗会,我在人民大街胜利公园附近的一个邮局往车站走的时候,在路边的一个地摊上看到卖诗刊的,我就买了一本,打开看了特别震撼。
  我在吉林大学上学时,和徐敬亚、吕贵品、王小妮住在同一个宿舍楼,他们这些活动的传播的力量迅速俘虏了我们这些低年级学子的内心。在精神上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了,但是成为他们最忠实的力量的传承者。当年思想解放运动在理想主义年代对我们这一批人的塑造,我觉得在力量上是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那个时候不仅是文学,包括我们自身的经济学在课堂上也要求老师进行改革。那时中国正百废待兴,从一个禁锢的环境中走过来,中国人都面临精神上的需求。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坚定地去走这条路,这是一种信念,所以当时我印象最深。我还给公木先生写过信,公木先生很热情就给我写了一封回信,通过我们系里的党总支书记交给我,他给我回复的就两点:第一点,他说经济学未来一定是改变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力量;第二点,他说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和诗人,不见得要读中文系,你就好好在经济系努力学习。《北极星》我是创始人。“北极星”这个名字从1983一直贯通到1992年,我没有想到会延续到那么多年。然后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历任有十任的社长和主编能够在中国的校园诗歌时代以及第三代诗人时代,包括后来多元化形成各种各样思潮的时代,吉林大学一直是站在这个时代高度上,除此之外北大、复旦、武汉大学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也是诗歌热潮的策源地。
  新文化:除了思想根源准备,写诗需要更多的习练和天赋的, 比方说我就喜欢像那个朱湘那样的诗人, 比较阴暗, 也比较喜欢李金发那种象征主义的, 这种技法上的习练来自哪呢?
  苏历铭: 我觉得技法这个东西是需要的。其实你要从天赋上来讲的话,每一个写诗的人或者喜欢诗歌的诗人,都有这种诗意的天赋。要是没有的话,精神层面上无法能够和他成为生死恋。一生能和诗歌结缘一直延续下去,从大学一直到今天仍然在坚持。
  我没有读过中文系,我们在大学的时候能够阅读到的都是最新的诗歌作品。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北岛、舒婷,还有顾城以及江河,包括杨炼,还有就是我们吉林大学的徐敬亚、吕贵品、王小妮。实际上从他们的作品当中,我们不断地剥离一些在技术上跟我们不合拍的东西。那个时候还有“美国六人诗选”,包括“英国现代诗选”,“北欧诗选”等等。其实我们没有语言上的这种优势,不像今天我们中国的现代诗写作基本是跟国际同轨,只能从那些诗作的蛛丝马迹当中来寻求判断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另外,一切可以入诗,自己的生活更忠实于内心的感受,都是自己的生命的经验,不被裹挟。我当时一直要坚持自己内心的这种对诗歌的认知和纯粹。所以吉林大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够让我们有一个独立的立场,这种朴素的诗风,包括我们低调,吉林大学整体低调,没有什么国内外上获得奖项的炫耀啊,包括徐敬亚到现在还没有出过一本诗集呢。
  新文化: 我一直关注诗的翻译问题,你觉着翻译真的能达到原诗的水准吗?因为后来我一直都觉得中国的翻译是个很大的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察觉?
  苏历铭:老翻译家可靠,后来的就不可靠了,他翻译过来的就不是诗歌了,是他翻译的语言。翻译出来的东西,他这么给你,你就是这么继承过来的。
  其实现在大家都说诗歌是不能翻译,真的是不能翻译。比如我在日本留学时,也参加过日本诗人财部鸟子的诗会,我在对照原诗和译诗的时候就觉得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她实际上对中国的语言已经掌握得非常精通,从小就长在中国,可她毕竟是日本人,她在语境上心态上,包括在精神层面对我们整个社会包括一个作者内心的理解上和我们还是不一样。在大的方向上,看上去很像,可是真正像我们写的这些东西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有的时候它没有翻译出来。那今天呢,我觉得如果要是能懂外文,最好是自己直接看。这是我的一个看法。如果你要通过这个翻译,就像连接器似的,你接上去之后,它再传输的信号一定是衰减。

  新文化:我记得当年影响最大的一本诗集就是春风文艺出版社那本《朦胧诗选》,那个年代像圣经一样。不知道您当年看到那本诗集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
  苏历铭: 那本诗集我拿到手后非常激动,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985年,那是阎月君等几个人编的。所以1990年第一次见到阎月君的时候,迅速成为兄弟。因为他知道你的精神层面和你的是多么地接近。之前出过一个内部的手抄本,我最早看的是内部的。在吉大有一点儿好处,在当年那时我们能看到民刊《赤子心》、能看到《今天》。后来,武大、吉大联合印的那些诗刊,我们还能有机会看到。所以有些作品在朦胧诗选之前就看到了。
  新文化:请您谈谈《崛起的诗群》出版的整个过程?
  苏历铭:吉林大学一直没有一个本校的诗集,像北大,复旦都有,而恰恰我是诗刊《北极星》第一任的主编,所以跟吉大的这批诗人联系比较多。这个话题差不多在十年前就形成了。我们吉林大学有一个特点 ,中文系学生负责自由化,经济系学生负责收拾残局。对我这个经济系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个责任,这件事情再不去做,以后会越来越难做。比如说我们的惰性会更强,我和经济系一个叫游念东的同学又说了这个事情,在大学时候一直跟我在这方面有合作,他跟我说,我们一起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在今年的1月份向吉林大学我记忆当中的所有诗人发函,最后形成了48人。一本集体诗集入选几首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入没入选,我希望吉林大学这个诗集不要把谁给落下,在记忆当中,有贡献吉林大学的诗人这次应该都在里面。
  新文化:这么多年了,你能回头看看当年的那种创作,能对当年的创作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吗?
  苏历铭:我不知道别人能不能,我能。我个人的体会是非常明显,我们就是不断地在否定自己。比如今年我们要出一套常春藤诗集,是邹进做的,选了中国40个当年的校园诗人,出了40本,要在今年推出来。那么在选诗稿的时候,我肯定不选大学的,原来大学当中在校园诗的时代里头你肯定有些人知道嘛,但为什么不想选,就是因为他现在看很可笑。包括自己的语言,包括自己当时的境界,包括精神层次,深度的这种,自己当时不这么觉得,已经写得很好了,而且在大学生中还流传,那就觉得很骄傲嘛,但现在回过头来,越来越感觉到过去写的东西不够成熟,越来否定自己。这是肯定的。我相信吕贵品也有,我跟他交流,他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包括王小妮也不断地在否定自己,这个是吉林大学诗人整体反省自己,然后不断地提升自己,也是很普遍的一种动力。

  新文化:您刚才说得非常好,作为这本书的主编,你正好谈谈这本诗集里的作品选择标准。
  苏历铭:首先我选择的诗人一定是在吉林大学这一诗群的,作者的创作要一直从当年坚持到现在,要有时代性,要有当下性,它们的结合一定是连贯的。我自己的选择标准,就是划分40年,然后10年一个时段,你在哪个段有作品、有好作品,我们就把它放进来,如果你在这个阶段没有的话,可能就不放你了,所以就会出现有人一首、两首、有人四五首。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超过五首?最多的就是王小妮。大家心里有数,一定是作者的写作持续了40年,一定是在中国诗坛上有持久的影响力,一定要秉承吉林大学当年的初心,一直坚持这种独立、朴素、低调、探索、先锋这种态度,你要有这种态度,才能构成你的作品的完整性。所以你要说标准的话,吉林大学从1977年到现在有名有姓的诗人当中,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本诗集。还有一个就是在整个吉林大学校友当中,我们认为你是个诗人,你才能进入这本诗集,这就是这本诗集中我们编辑思想和我们原来的原则,我认为还是公正的。能够在这本诗集中体现得比较清晰。
  新文化:现在《崛起的诗群》也出版了,我不知道,你和同行们、作者本人、读者有没有过交流,有什么样的反响?
  苏历铭:反响是这样的。宋琳,华东师大的,他说能把吉林大学崛起的诗群做个总结,是很牛的事。昨天晚上在崛起的诗群群里,邹进说,没有想到历铭把这件事做成全国性的事件。我们再忙,也要为这件事让路。北京的诗人朋友包括阿五、林莽等人,《十月》主编听说吉大要出这本书,他对我说,写个关于吉林大学诗歌的发展过程,写多少发多少,他认识到诗集的价值。郁郁留言,出版后多给我几份。我也在想,吉林大学的价值,虽然我们很低调,但中国诗歌界诗人的眼睛并没有被蒙蔽,他一定知道吉林大学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所以在圈内,这些优秀的诗人对吉林大学能出一本诗集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能把这些东西重新捡拾出来意义重大。
  出版机构在北京,他们提出在“单向街”搞首发式。我断然拒绝。因为我觉得我首先要回到长春。不是说长春在吉林大学嘛。吉林大学的诗歌就代表了吉林省的最高峰。我一直这么认为。我们回到母校,包括定的酒店,从窗口能看到吉林大学。让这些师兄回来,能看到理化楼和鸣放宫,能重新回到这个区域。除此之外,这次是非常用心的,包括“太阳”、“眼睛”,这些民间派。我觉得也要把他们这些老诗人曲有源、王法、姚大侠,在长春的,能来的一定来。把80年代的文坛一网打尽。
主编简介
  苏历铭,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980年考入吉林大学经济系,吉林大学《北极星》杂志创始人。上世纪90年代留学于日本筑波大学、富山大学,主修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
  1983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著有《田野之死》《有鸟飞过》《悲悯》《开阔地》《青苔的倒影》等诗集、《细节与碎片》等随笔集。
内容简介
  《崛起的诗群》是第一部当下客观展现吉林大学诗人群体的诗集,集中呈现了吉林大学新时期以来新诗创作的整体发展脉络和成就。自1980年代开始,吉林大学先后出现了赤子心诗社、 北极星诗社, 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诗人,一直是中国诗坛不可或缺的诗歌重镇。
  本诗集融历史性与时代性于一体, 彰显吉林大学诗人们独立、探索、低调、朴素的诗学意识,以及不断创新的美学态度,有着突出的审美意义和文学价值,是一部中国当代新诗的重要选本。
■王逸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长春门户网站

长春门户网是网民了解长春的网络窗口,同是提供长春地区百姓生活分类供求信息的门户网站,同时提供长春网站建设、长春网站设计,我们将逐步的完善网站分类信息资源;

长春门户网二维码

联系我们

  • 工作时间:早上8:00 - 晚上5:30
  • 投稿联系:13624467185(微信同号)
  • 反馈邮箱:5053050@QQ.com
  • 公司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亚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五环国际大厦1408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c! ( 吉ICP备2021009740号-8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