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74|回复: 0

烽火勿忘,寻找平山老兵

[复制链接]

4770

主题

477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38
发表于 2018-5-5 08: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烽火勿忘,寻找平山老兵

春和景明,草木葳蕤。

上车坐在副驾驶位置,我又踏上了寻访平山团老兵的旅程。“司机”是网名“叶嘉先生”的摄影家李君放,他原来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家企业工作,现在志愿为老兵们拍照。我们一起去寻访西柏坡夹峪村的抗战老兵。

温暖的阳光泼洒在坡岭上,我们走在乡间小径,柏树林芳香馥郁。我曾多次来到西柏坡,却是第一次嗅到如此芬芳。正像我读了志愿者张志平的西柏坡诗词——“屋内一盏明灯亮,窗外万树石榴红”“稻熟桑麻晚,芦花秋水鱼正欢”,才恍然发现这个红色圣地也有着日常的美好。

平山团起源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派出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赴河北省平山县洪子店,与中共平山县委取得联系,决定建立以平山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组成10个扩军工作团,分赴平山县各村镇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和扩军工作。仅月余时间,来自全县四面八方的1700余名青壮年相继赶到洪子店参军入伍,其中1500人正式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被军民亲切地称为“平山团”。1939年7月,为补充频繁战斗造成的人员折损,团里派扩军干部回到平山县,原计划9月25日完成扩军任务850名,结果不到8月底,参军人数达到1158名。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团屡建战功,被聂荣臻司令员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这个人民军队的代名词,就出自平山团。

1

“要不战死沙场,要不回到故乡”

太行山里抱定战死决心的战士们深信,只有穿着家乡父老做的新鞋,死后灵魂才能走回故乡。

我们走进西柏坡夹峪村的小院,见到了92岁的老战士刘梦元。老人19岁当兵,在晋察冀军区五团给政委萧锋当警卫员,现在还能记起不少战争时期的部队生活。战士们一年到头只有一身衣服,一天只能吃两个混合着黑豆和高粱面的窝窝头,十几个人分一勺盐。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打起仗来毫不含糊。有一次除夕夜吹响集合号,一仗打下来牺牲了89个人……

老人提起他很佩服的战斗英雄韩增丰,说这个“韩猛子”打起仗来可勇敢了,冲锋号一响就挥着大刀往鬼子的队伍里冲。老人回忆当年在团部的时候,他老远看到“韩猛子”回来,就知道是打了胜仗还是败仗。“韩猛子”要是不骑马,自己往回跑,一准儿是打胜了;要是被战士们抬回来的,就肯定是吃亏了。说到韩增丰的牺牲,老人说,“韩猛子”在最后一次战斗中本来已经突围出来,但当听说村里还困着十几个机关人员和群众,就毫不犹豫地冲回去,身中数弹仍继续指挥战斗,最后被日军包围,血洒慈河岸……

随着老人的讲述,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在我眼前展开。老人讲到,有一次一名战友从后面开枪击毙了正和他肉搏的敌人,鲜血溅了他一脸……李君放在旁边一边听,一边抓拍。

临别时,我看到菜畦里有许多杂草。原来老人身体一直很好,自己独居,近来因为生病,女儿从邻村回来照料他的生活。看着老人在女儿搀扶下坚持挪到院门口送我们,我心中酸楚。李君放也心情沉重地说,说不定我们这次拍下的又会是老兵最后的影像。

次日,我突然接到李君放的电话,他兴奋地说:“就是咱们采访的刘梦元老人,我找到了沙飞拍摄的他们入伍时的照片了!”

原来,当年冲锋在晋察冀抗日前线、衣袖上常带着弹孔的摄影家沙飞,曾用相机记录下平山农村青年刘汉兴等人参军入伍的过程。在八区队入伍大会上,英俊的刘汉兴(上图前排中)胸戴大红花,身旁站着的正是刘梦元(上图前排左一)!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李君放采访刘汉兴的弟弟时发现的。知道这个消息我也兴奋不已,急忙打开沙飞的影集细细寻找,发现了沙飞写下的一段话:“一个年轻的新战士登台讲话。他说:‘我叫刘梦元,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忠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所以,我首先入伍……’”

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兴奋、满足,仿佛减轻了采访过程的艰辛。

这位拍下平山青年参军照的沙飞,曾被称为“中国的卡帕”。我在查阅沙飞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他当年的一个小小疑问。一次,他为平山团摄影。面对列队整装、准备战斗的战士们,他举起的相机又放下,因为他忽然发现,战士们都从背后拿出一双新鞋穿在脚上。他觉得奇怪,就把这个细节记录下来。在采访了许多老兵之后,我终于明白了细节背后的风俗和乡情。当年战士背包里的鞋,都是乡亲们做的军鞋。他们平时舍不得穿,只有作战时才穿在脚上。太行山里抱定战死决心的战士们深信,只有穿着家乡父老做的新鞋,死后灵魂才能走回故乡。

沙飞的精神也感染着后来者。李君放在6年时间里用镜头记录下许多老兵的生活点滴,为他们建立影像档案。他说,每个老兵都是一面镜子,都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一个老兵的经历是故事,一百个老兵的经历就是历史。

后来,我在李君放的影展中看到一位老兵站在自己的肖像前深深注目,久久不肯离去……这张薄薄的照片里,有他烽火的青春,有他牺牲的战友,有他沉甸甸的一生。

2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他们一次次从死神的指缝间艰难爬出,相比那些牺牲在战火中的战友们,他们觉得幸运、充满感恩。

我和李君放曾交流过采访老兵的感受——对我们而言,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兵对生活没有丝毫的抱怨,他们一次次从死神的指缝间艰难爬出,相比那些牺牲在战火中的战友们,他们觉得幸运、充满感恩。平山团的司号手“喇叭爷”,晚年用在温塘集市上吹冲锋号的方式为贫困大学生筹集学费。大吾川里朱坊村的卢献寿,15岁参加平山团,4次立功,8次受奖。带着伤病南归后,他回乡当农民,日子过得贫苦,可每月交党费都决不延误……

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这些老兵们的晚年生活。

2012年一个极冷的冬日,我和李君放准备去采访两个平山团的老兵。他前段时间刚发现,我们正要采访的王冠章老人是平山团的第一批战士。我们的车翻过一个坡岭转入乡间小路,向南庄村开去。忽然,一支送葬的队伍出现在眼前,白色的孝帽、彩色的花圈在冬日苍黄的山岭上十分显眼。我心里一紧:“该不会是王冠章老人去世了吧?”但李君放说一个多月前还给他拍过照片,那时老人身体还挺硬朗,应该不会吧。我们抱着很大的希望到了王冠章老人家,门厅前白纸黑字的七单(一种记录死者祭奠日期的纸条)赫然出现在眼前,老人刚刚去世!遗憾笼罩了我的内心:又晚了一步。我们只好采访了他的儿子。在儿子眼中,父亲不是一名军人,而是一个郎中。老人因病退伍后,几十年如一日在村里行医。村里人不太了解他的戎马生涯,只知道他是一个随叫随到的好大夫。过年过节有人生病,他也一样出诊,甚至曾连续守在病人身边几天几夜。关于平山团的事,他的儿子所知甚少,只听父亲说起过,带他们打仗的旅长王震记性特别好,头一天看战士们站队点名,第二天碰面就能叫上他们的名字。

天近正午,我们告别南庄,简单吃过饭后直奔十多公里外的霍南庄村。李君放说:“下午咱们一定能采访到刘增英老人,因为20天前我为老人拍照时他还能自己走到院里呢!”

轻车熟路,他把车直接开到刘增英家门前。我们兴奋地推门入院,我大声喊:“有人吗?”一转身,李君放已愣在那里,他黯然一指:“看那里的七单!”原来,刘增英老人已经去世半个月。

类似的情况李君放经历过很多次,他开始拍摄平山抗战老兵时,健在的老兵大约有300多人,过了两年就去世过半,数年下来,已零落无几。这些生活在农村的老兵大都90多岁了,常常是李君放前脚拍完照,老人后脚就去世了。好在,他辛苦奔波,给这些老兵留下了人生最后的影像。

我们在刘增英家的院子里转了转,发现屋门没锁就径自推门进去,在屋里发现了他失明的老伴。老人说起刘增英当兵打仗的事儿,不禁频频落泪。原来,刘增英是孤儿,7岁给人家当小长工,12岁时赶上平山团征兵,就跑去跟姥姥说:“我去当兵吧,打鬼子,能吃饱饭。”

刘增英后来成为平山团的司号员,在战场上多次负伤。平山团南下时,他因伤回到家乡,拄着拐杖当起了农民,村里所有的义务劳动他都参加,辛苦生活了一辈子。近几年他有些糊涂了,但当提到牺牲的战友,特别是在南下途中牺牲的平山团团长陈宗尧时,他都会流下泪水。

刘增英的老伴在床上哭着讲述他的一生,我在床边流泪记录着。李君放在一旁拍下了我们相对垂泪的照片。

那以后,刘增英的老伴也被李君放列入他时常看望的老人名单。在李君放的拍摄手记里,我看到这样的文字:“2013年8月11日,和好友郭勇去看望已故老兵刘增英的老伴,我们到后得知老人已在8月4日过世。人已去,房已空。愿老兵和他的老伴在地下相见!”叹惋之余,李君放拍下了那把放在窗前的空椅子,老兵生前常坐在这把椅子上。这张照片,后来成了李君放《平山老兵》摄影作品集的封面。

李君放拍摄老兵的这几年,一次次去看望这些老兵,不仅在精神上给他们慰藉,过年过节还为他们送去米、面、油,或者递上一些钱。他有时还赶去参加老兵的葬礼,为老兵抬棺,拍摄老兵下葬的仪式和纸花飘零的坟头。他的照片感染了许多人,带动了更多志愿者关注老兵、关爱老兵。

记得一天深夜,微信群里的一位友人发了一组照片,是李君放和他们一起去看望刘梦元老人时拍的。老人病重,已瘫痪在床。那天天气很好,李君放轻轻抱起老人去院里晒太阳。羸弱不堪的老人,婴儿般依在李君放怀里……我盯着那张照片(上图3),潸然泪下。

3

“谁说战士已老去,丰碑不朽在人间”

其实,拍摄耄耋老兵也有“风险”。

2014年夏天,为了满足96岁老兵王国泰的心愿,李君放开车载着老人一同前往平山的闫庄抗战烈士墓地,看望他牺牲的223名战友。抗战期间,他和战友们都是晋察冀军区五团的战士。到达墓地,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到每个有名字和没名字的烈士墓前,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因为越说越激动,最后泣不成声,哭倒在墓边的青草地上。李君放看到老人呼吸困难,赶忙把老人抱上车,直奔医院……

2018年的清明又至,我想在写完这篇文章后跟李君放要几张照片的原图。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他又去山里祭奠老兵了。晚上,我拨通他的电话。这次,他是和志愿者一起去平山蛟潭庄的深山里扫墓,祭奠老革命梁银兰的第一任丈夫赵三小。梁银兰老人抗战时是村里的妇救会主任,认识了驻扎在村里的晋察冀二分区部队的战士赵三小。恋爱几年后的一个寒冬,梁银兰找到正在易县打仗的部队,和赵三小结婚。新婚次日的傍晚,赵三小就在战斗中牺牲。他出生在山西,是个孤儿。新娘子梁银兰坐在他的棺木上,忍着悲痛冒着风雪,用牛车把他运回蛟潭庄安葬。新中国成立后,梁银兰调到北京工作,几十年来每逢清明都回乡上坟祭奠,从未间断,直到去年年底去世。

前些年,张志平在拍摄《平山记忆》纪录片时采访过梁银兰几次。他曾承诺,以后每逢清明时节,一定让“青草不枯,后继有人”。所以,那天他和李君放带着当地的小学生们一起上山扫墓。

拍摄老兵多年,李君放也有过惶惑,但他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拍摄也是这样。”

近年,李君放的摄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帮助。他的作品不仅在多个展览中展出,还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多个纪念馆收藏,荣获多种奖项。正如张志平写给他的诗句:“谁说战士已老去,丰碑不朽在人间。”

我相信他拍摄的这些英雄影像,留住的这段历史,再也不会被世界遗忘,被时光遗忘。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李君放摄

题图制作:张 宇

我相信他拍摄的这些英雄影像,留住的这段历史,再也不会被世界遗忘,被时光遗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长春门户网站

长春门户网是网民了解长春的网络窗口,同是提供长春地区百姓生活分类供求信息的门户网站,同时提供长春网站建设、长春网站设计,我们将逐步的完善网站分类信息资源;

长春门户网二维码

联系我们

  • 工作时间:早上8:00 - 晚上5:30
  • 投稿联系:13624467185(微信同号)
  • 反馈邮箱:5053050@QQ.com
  • 公司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亚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五环国际大厦1408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c! ( 吉ICP备2021009740号-8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