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51|回复: 0

歼10鸭式布局设计来源何处?那些比科幻电影还科幻的飞机验证机

[复制链接]

4856

主题

4856

帖子

486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61
发表于 2018-4-28 13: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谨以此文缅怀自己的童年时代…...

前言:
世事时移,仿佛一阵风吹过,自己长大了。翻着旧日的书籍资料,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把那些遥远的童年时代了解到的飞机技术验证机介绍给大家,于是动手写下了本文。

验证机之一:HiMAT



高机动性飞机技术遥控验证机,作为验证高机动性技术的验证机,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重点项目,主要用于研究和验证90年代以至更远的将来可能用到的战斗机设计的新技术。注意尽管重点在高机动性,但是并不仅是高机动性验证。
HiMAT计划开始于更遥远的1973年,这一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空军(USAF)共同提出了“高机动性飞机技术计划”,经过招标,1975年选定了洛克维尔公司建造2架缩比为0.44的遥控验证机。两架验证机分别于1978年3月和1978年6月交付给NASA,并且在1979年10月和1981年7月分别进行了首飞。
鉴于这是一款缩比遥控验证机,HiMAT并不大,其翼展为4.877米(16英尺),机长6.7米(22英尺),机高为1.29米,动力用一台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J85-GE-2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海平面经推力约2268千克(5000磅)。其空重为1200千克,最大空中发射重量1542千克(3400磅),最大平飞速度约为Mach1.6。、

ASA和USAF对HiMAT技术验证机提出的要求是要如下:
推重比和翼载荷达到全尺寸战斗机的标准
机动性上,要求在12000米高空,Mach1.4的条件下进行至少3分钟的研究飞行;在9000米高空,Mach0.9的条件下能持续做8g过载的盘旋飞行
机体结构上,要求亚音速时最大过载可达+12g和-6g,超音速时也可达到+10g和-5g
HiMAT为了验证高机动性,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如近耦合鸭翼,翼梢小翼,数字式电传操纵,放宽经稳定度技术,直接侧力控制技术,气动弹性剪裁技术等。在机体结构上,为了适应不同试验项目的要求,采用了核心结构加可更换单元体的模块化涉及。其核心结构包括机身,发动机和相关分系统,单元体则包括主机翼,近距耦合鸭翼,发动机进气道,加力燃烧室和尾喷口等部分,单元体以及其上的部件可以随时拆除和更换,非常方便。
作为验证下一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复合材料等是必不可少的。HiMAT使用的石墨复合材料占结构重量的20%,玻璃纤维占结构重量的3%,铝、钛、钢分别占26%、18%、9%。该机只有用于着陆的前三点式起落架,起飞则由B-52载机带到空中发射。
HiMAT技术验证机飞行与控制参数传感器已经研究仪表传感器共计164个,飞机主要由地面控制设备控制,如果地面控制设备出现故障,则由伴飞的飞机进行控制,如果伴飞飞机在控制范围外,记载自恢复系统可以使飞机在定常高度上作亚音速盘旋飞行,直至伴飞飞机进入控制范围接手控制。
截至1983年1月,HiMAT计划结束了,两架技术验证机进行了26次飞行,净飞行时间(指不包括载机携带飞行的时间)合计11小时34分钟,研究项目涉及到的空气动力学,机体结构,飞行控制等方面内容,其验证性能的目标全部达到。HiMAT不辱使命,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在25000英尺(7620米),速度Mach0.9时,持续盘旋过载可以达到8g;高度为30000英尺(9144m米),速度为Mach1.2时,持续盘旋过载可以达到6g。
题外话:从机动性上说,对比同时代的战斗机,HiMAT无疑是十分出色,加上当时竞标ATF的几家公司,构想中都使用鸭翼布局,一时间鸭翼布局炙手可热。上世纪80年代开发了很多鸭翼布局的先进战斗机,如欧洲联合的Typhoon/EF2000,法国达索公司的Rafale,瑞典萨伯动力的JAS39,苏联/俄罗斯的MFI,以色列的Lavi,当然少不了我国的J10战斗机,很难说它们和HiMAT的影响毫无关系。

验证机之二:X-29A



前掠翼是一个并不新潮的概念,早在二战时期,就有德国空军的Ju-287前掠翼重型喷气轰炸机的尝试,当时人们就认识到前掠翼在提高机动性,防止进入尾旋和较好的低速操纵性等优点,尤其是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特别是Mach1附近的阻力较小,更是让人”蠢蠢欲动”,当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的确也只是蠢蠢欲动。因为在高速飞行,前掠翼存在致命的气动发散问题,也就是迎角增加时,气动增力使前翼外沿向上扭转,使迎角进一步增加。如此恶性循环,使机翼结构受到破坏。为了加强结构增加的重量,基本上抵消了前掠翼的优点。
好在随着材料的进步,出现了强度高重量轻的高级复合材料,利用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通过合理铺层的办法控制机翼的强度和刚度,解决气动发散问题,X-29A应运而生。



1977年,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局(DARPA)和空军飞行动力学实验室提议研究前掠翼概念,格鲁门公司并于1981年1月开始设计,到了1981年12月,格鲁门公司赢得了NASA高达8700万美元的合同,制造两架技术验证机,第一架验证机于1984年12月14日首次飞行,第二架于1989年5月23日首次飞行。
为了节省成本,除了需要验证的部分,X-29A尽量使用成熟的技术,这样一来,它可谓大杂烩:使用了F-5A的前机身,座舱和前起落架;使用了F-16A的主起落架和舵机;使用了F-18使用的F404-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等。X29A机高4.35米,机长(不含空速管14.66米)16.44米,机翼前掠角33度44分;空重6168千克,起飞重量7983千克;升限15240米,最大速度Mach1.6,继航时间约一小时。
X-29A采用全动式鸭翼加前掠翼加后机身边条翼的气动布局,也算三翼面设计了J。其主机翼内半翼后掠,前半翼前掠,通过鸭翼产生的脱体涡流卷走两半翼交汇处颤声的不利气流,这样的设计使机翼有很不错的升力特性。除了验证前掠翼外,X-29A还采用了超临界翼型,近距耦合鸭翼,三余度数字电传操纵系统,不连续变弯度机翼,三操纵面俯仰控制和放宽静稳定度等先进技术于一身。X-29A是一架静不稳定的飞机,其亚音速的不稳定度为平均气动弦的35%,超音速时可以达到40%。
根据格鲁门公司估算,与采用后掠翼相比,X-29A减轻重量5~20%,降低成本5~14%。
由于采用前掠翼和全动式鸭翼,当然还有静不稳定设计,X-29A在45度的攻角仍然有极佳的操纵性,而试飞中最大达到过67度攻角,性能不可谓不出色。截止1992年X-29A项目中止,两架验证机进行了436次飞行,其中包括项目第一阶段(1984~1989)第一架验证机的242次飞行,第二阶段(1989~1994)第二架验证机的120次飞行,涡流控制阶段(5.1992~8.1992)的60次飞行,外加12次第一架验证机和2次第二架验证机的非研究飞行。



题外话:前掠翼一定要用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加上多层铺设么?鲁坦坚定的回答:不!现在提起鲁坦,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他获得X-Prize的杰作SpaceShip One,尽管知道更早环球飞行的飞行者一号,不过还是更佩服他1996年设计的前掠翼家用飞机Boomerang,使用小前掠角机翼,没有复合材料工艺的机翼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鬼斧神工。



验证机之三:XFV-12A



小型制海舰的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曾风行一时。还留下了西班牙和泰国两艘航母作为墓碑J。与此对应的,相应的飞机,大多数人想起来的,不外鹞式飞机。其实,我觉得XFV-12A也是一种不应该被遗忘的飞机。
XFV-12A是美国洛克维尔公司研制的动力增升机翼研究机,主要用来研究70~80年代小型制海舰上担任海上防空和攻击任务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技术。1973年,美国海军(US Navy)和洛克维尔公司签订了约4800万美元的合同,建造两架验证机进行试验。但是或许技术真的太过复杂,第一架验证机迟到1977年7月才出厂,比原计划晚了3年之多,不过试飞于1978年正式开始。
XFV-12A采用鸭翼布局,它真正的创新在于鸭翼和主翼上配备的全翼展引射式襟翼增升系统(俗称动力增升机翼),来自发动机的引射气流从襟翼的喷口喷出,提供垂直起落,过渡飞行和悬停所需要的升力并操纵飞行,平飞时襟翼收起变为常规机翼。自1978年开始试飞后,多次试飞基本验证了其构想的可行性,可惜调节襟翼喷嘴时出现的失速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再加上由于技术复杂造成的资金不足问题,最后,1981年, XFV-12A项目被取消了。
XFV-12A采用一台F401-PW-400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力13608千克。其空重6260千克,最大垂直起飞重量8850千克,最大短距起飞重量11000千克(此时滑跑距离91米),最大速度Mach2。



题外话:第一次知道XFV-12A,是在16年前的时候了。更早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想为什么不能通过喷射气流提供升力,看到XFV-12A的时候不由的眼前一亮,可惜随后的文字就告诉我它悲惨的结局,希望有一天它能涅槃重生。

验证机之四:XV-15



这个就是贝尔301,他就是V-22鱼鹰的前生,XV-15是陆军编号。XV-15倾转旋翼研究机和鱼鹰一个样子,具体的结构,我想不需要我啰嗦,太多的人知道太多关于鱼鹰的信息J。
小时候很吃惊的,是知道早在20世纪40年代,贝尔公司就开始了倾转旋翼技术的研究工作,当然,XV-15是70年代的事情了,是NASA的项目。XV-15采用莱康明公司的LTC1K-4K涡轮轴发动机(注意是涡轮轴发动机,不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最大功率1550轴马力,两分钟瞬时功率可达1800轴马力。旋翼系统是两副三桨叶万向铰接旋翼,桨叶通过张力-扭力条河桨距滚柱轴连接在钛合金桨毂上,桨叶在旋转平面为刚性以适应直升机状态和飞机状态的飞行。XV-15旋翼直径7.62米,旋翼中心间距9.80米;翼展10.72米,机长12.83米;其空重为4341千克,设计起飞重量5897千克,最大起飞重量(采用短距起降方式)6804千克。
1973年7月,贝尔公司开始了倾转旋翼研究机的设计开发工作。1976年10月,第一架原型机出厂,并于1977年5月完成了首次自由悬停飞行,这架原型机于1978年8月交付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同年9月,开始了第二架原型机的地面测试工作。1979年4月,首次进行直升机状态的飞行试飞,同年7月,完成从直升机状态到飞机飞行状态的转换飞行,飞行中平飞速度大到了297千米/小时,同年11月,平飞速度达到了383千米/小时的速度。1980年3月的试飞中,平飞速度也终于达到590千米/小时的预定指标。

验证机之五:T-2CCV



对于日本,国人总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军事爱好者。曾经多次看到说日本航空没有积累,大跃进上F2结果处处不顺利的说法,其中就有提到日本人电传操纵系统靠引进美国。

我一直认为,T-2教练机对于日本军用航空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作为一种双发超音速高级教练机,一直到现在都是日本主要的高级教练机;由此改进出的F1近距支援飞机加上自产的Type 80 反舰导弹,很长时间就是日本对海打击力量的中坚;而T2CCV的出现,使日本人完整的试验了电传操纵操纵系统,由此得来的经验,直接汇入F2支援战斗机的电传系统,承前继后,莫过于如此。
言归正转,T2CCV是1982年三菱重工业公司在T2高级教练机基础上改装的单座随控布局技术研究机。事实上早在1978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与发展部就选中T2作为试验机,,用来研究和发展放宽稳定度飞行控制技术,获取相关的工程数据。1978年4月,三菱重工开始设计工作,到了1983年8月,T2CCV进行了首次飞行。
T2CCV机长17.85米,机高4.45米,翼展7.88米;空重6310千克,起飞重量96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800千克;其发动机采用两台国产TF40-801A发动机,最大推力3300千克,T2CCV的最大速度可达Mach1.4。

与原型T2相比,T2CCV的主要不同就是使用了三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飞行控制系统舵机;增加了机动襟翼,水平前翼和垂直前翼,原有的后座舱用来安装实验设备。T2CCV只要研究5种随控布局:控制增益;放宽稳定度;机动载荷控制;直接升力提供和直接侧力控制。其中直接升力由水平前翼和机动襟翼提供,水平侧力由垂直前翼和垂直尾翼提供。
T2CCV自1983年开始的试飞工作一直进行到1988年,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试飞数据,为进一步开发电传操纵系统和随控布局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F-2在设计上受益甚多。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 : Lsquirrel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看北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长春门户网站

长春门户网是网民了解长春的网络窗口,同是提供长春地区百姓生活分类供求信息的门户网站,同时提供长春网站建设、长春网站设计,我们将逐步的完善网站分类信息资源;

长春门户网二维码

联系我们

  • 工作时间:早上8:00 - 晚上5:30
  • 投稿联系:13624467185(微信同号)
  • 反馈邮箱:5053050@QQ.com
  • 公司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亚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五环国际大厦1408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c! ( 吉ICP备2021009740号-8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