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ike 发表于 2018-8-20 14:10:55


                                原标题:把小橱柜干成大产业 巴彦县山后乡农民都市淘金
当年壮着胆子迈出的一小步,其实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大跨栏”。每当和乡友回顾往事,在北京打拼、专门从事家装橱柜生意的小老板顾岩都深有感触。顾岩原是巴彦县山后乡的农民,2005年到北京,从普通的橱柜技工干起,后来拥有了独立店面,买下3套住房。
在巴彦县山后乡,橱柜产业吸引了大批剩余劳动力,成为当地人拓展生活空间的“优质选项”。据初步统计,这个乡从事橱柜行业的人员约5000人,创业者在外设立的大小橱柜厂达500家以上,足迹遍布北京、沈阳、大连、青岛、长春、秦皇岛等城市,其中仅北京便分布了205家。
一人挑门户,带起“百人团”
山后乡常住人口14278人,耕地绝大部分是旱田,人均耕地少,种地收益低。1998年前后,随着各地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当地农民看到了房屋装修,尤其是橱柜方面的巨大商机,纷纷外出打工。随着眼界打开,一些具有商人素质的农民工在北京等城市摸索出了前店后厂的商业经营模式,开启了橱柜产业。创业初期,他们便从家乡带去了量尺、安装等技工,小工招纳的也都是乡亲子弟。
平阳村的周伟民,从当橱柜技工起家,凭借手艺好、勤快、聪明,赢得了众多客户的称道。2003年,在哈尔滨积攒了一笔创业资金的周伟民决定自立门户。“大城市人多、钱厚,既然要大干,何不闯一闯北京?”周伟民信心满满来到北京,很快在城郊租下厂房开了个小店。没想到这一年遭遇“非典”,几乎没挣到一分钱。他苦苦撑到第二年,好运气来了,生意出奇地火,当年便净赚了上百万元。如今,周伟民在北京、秦皇岛、长春都设有店面。他一个人先后带动近百户亲朋好友进入这个行业,十几年下来,这些人有一半以上当了小老板。
2005年,靠林村的李秋林到北京发展,一年净赚上百万元。他颇有“国际眼光”,前年在非洲的加纳开设了工坊,在国内雇了一名大工匠和一名设计师,除了吃喝,两个人的工资合计40万元。李秋林同样带动了一批乡亲致富。正是由于有了一个个榜样,最近几年,山后人的橱柜产业得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
乡友手拉手,同走致富路
从普工做起,向老师傅学习技术,逐步发展成为小老板。当上小老板后,又通过技工带徒工的方式,将家乡的年轻人不断吸引过去。这样的传帮带,是山后的小老板数量不断壮大的秘诀。
跃进村的赵春信刚到长春时,一个乡友主动帮他联系厂房,还介绍了两个大活儿,让他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后来,赵春信的生意做火了,光技工就雇了七八名。
在外打拼的山后人注重乡情,更表现日常生活中。常年在一个城市里分头做生意的乡友,平时经常保持联系,一旦有闲睱,他们会相约小聚,交流一下生意经,或是唠些家常。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乡友们遇到烦心事,也会彼此倾诉,相互鼓劲儿。
组团发展,叫响山后橱柜品牌
经过十几年拼搏,山后人在橱柜这一行业站稳了脚跟,也闯出了一些名气。他们除了搞装修、做橱柜,也制作酒柜、书柜、榻榻米和衣帽间的壁柜。
2012年,为进一步叫响山后橱柜品牌,山后乡党委、政府组织成立了“长春橱柜协会”和“长春橱柜e支部”。除了凝聚人心,扩大品牌影响,橱柜协会还是发布用工信息的平台。通过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不断吸引当地劳力参与橱柜产业。如今,山后乡每年仍有百余人奔赴各地橱柜厂打工,许多家庭因此脱贫致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小橱柜干成大产业 巴彦县山后乡农民都市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