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pload.chinaz.com/2014/0729/1406597611110.jpg
话说周鸿祎有一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自己在这个行当里对张朝阳和丁磊感觉不错——其实,在这群“好基友”里,他应该还漏了一个人,那就是刘强东。
周鸿祎和刘强东,大家仔细想想,这两个人有什么相似之处么?
答案是真的有点像。
人们把刘强东叫做电商圈里的周鸿祎,周鸿祎叫做杀毒软件市场的刘强东,一来意指商业风格的相似,而来也算是对二人在各自市场上的地位的一种褒扬。
幸亏京东改了域名为JD.COM,以前的域名360buy和周鸿祎的360只差了一个buy!老早以前,就有人吐槽过京东之前的域名,说它土气、山寨。刘强东很霸气的拒绝了“建议者”的好心,坚持用了这个跟“京东”二字扯不上关系的“360buy”好多年。以至于微博时代,有人经常@错人。在他们两个人里,周鸿祎的活跃度比较高,所以经常需要出来无辜地解释一下:此360非彼360啊。
京东和360还有一个相同的背景是:二者都是红杉资本的投资企业。周鸿祎作为天使投资人,与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关系密切。
搞笑的是,周刘二人如同“心有灵犀”,对自己的评价都惊人的一致。刘强东在一次会议上说,京东和自己可能是过去十年中国电商行业里受到最多质疑的公司和个人。周鸿祎不遑多让,经常对人感叹说:“我算这十几年来互联网产业里被骂得最多也最狠的人吧。”
最新消息是,周鸿祎力邀刘强东为自己在京东上众筹的图书站台,据说,好长时间在商业世界都只剩下上市和“感情生活”消息的刘强东已经爽快地答应了。看来这俩人都挺给对方面子。
颠覆者的道路是一样的
归根结底,在互联网行业里,周鸿祎和刘强东都曾被视作异类:“一般都是孤军奋战,依靠群众、依靠用户,虽得罪同行,他们往往口无遮拦、不按常理出牌,然而‘无形有时候却往往胜有形’。”
以京东当年和苏宁的价格战为例,:照对方最有优势的地方来上一拳,然后把规则引向自己熟悉的地盘。刘强东说苏宁暴利。暴利这个词带有巨大的感情色彩,首先就把大众的目光引向了一个自己设置好的路上。
京东不依赖卖家电赚钱,360不依赖杀毒赚钱,他们都是以“颠覆者”的形象干掉了对手的传统优势。随后,京东和360都营造出一个为用户服务维持市场秩序的良好企业形象,然后在自己的规则中完胜——这么一致的商业手段,说他们没关系都都没人相信。
但如果往深层次看,他们两人都充当了自己那个行当的创新者。想当高手,光有创意可不行,内心得够强大。刘强东说,自己决定办物流公司的时候,几乎全电商行业都等着看他失败,但是,“你会有质疑,有时会害怕失败,恐惧,但终究还能够坚持,最后你会发现你的低价来自于成本控制,现金流来自于效率更高,产品、价格、服务和用户体验。”周鸿祎的座右铭则是一定要创新,一定要与众不同,一定要颠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今事实证明要想获得大成,你就要干一件巨头们看不懂、看不起、看不清的事。”经历了多次和巨头们的交锋后,他“产生了强大的心灵免疫力”。
“所以,我觉得我的心灵还足够强大。”
为用户服务
周和刘这样的颠覆者,对市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周当然可以说免费杀毒就是显而易见的好处,刘强东也会说因为京东大家才过上了“鼠标在手天下我有”的生活。
他们,包括马云这样的人,对行业的真正贡献是,让人意识到一个公司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能够完全站在用户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且想方设法为他们将其解决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想方设法弥补市场的短板,这些方法和积累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长板。例如,马云的支付宝不是技术上的胜利,而是消费心理上的——中国当时在线支付的瓶颈就在于人们的恐惧。马云创造出了一种能减轻中国人忧虑的支付流程,让人觉得在网上付钱购买商品很安全,万一发生欺诈和纠纷,人们还有办法通过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来保护自己。
刘强东在做京东时,意识到电商的短板在于中国物流成本奇高无比,到2013年,全年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7- 18%,国外的物流成本比中国低10%。而这种效率奇差的物流又反过来影响了用户体验,所以京东才会自建物流。尽管一开始,所有人都唱衰京东自建物流,但现在京东的物流仓储被认为是核心竞争优势之一——2014年一季度,京东有70%的自营订单都是在当天或者第二天送达消费者的。而且刘强东在自建物流这一过程中很好地控制了成本。
周鸿祎从当年做3721到雅虎,再到360,是互联网圈子里故事最多的人。他一直有自己一套关于创新的明确理论:“与众不同是少数派,有时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创新就是属于会跟已有的价值、商业模式发生冲突,而且创新一定是有人要把事做得很极致。所以,你把杀毒软件从200元降到100元那叫作“改良,但你让它彻底免费,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不相信,这就叫作极致。”
不管360日后被人解读战术战略如何,周鸿祎其实一直不承认自己是个有谋略的人,他的核心其实一直是为用户服务:“你布局再好,用户不买账也白搭,这就又回到那个观点上去了:不一定要想得特别远,因为变化太快了,你想远了计划赶不上变化。你要永远去想用户还有什么巨大的需求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满足,或者满足的成本特别高,或者虽然可以满足,但很不方便,这些点都是可以产生巨大颠覆的机会。你只要不断按照这个方向去推出一些产品,去满足用户的一些需求,就能做成事。”
“我始终认为最后真正让你能得到尊重的是你能不断做出创新的产品,又能给到用户手里,而且用户又喜欢用你的产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