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这是时代的大趋势,很多人单纯的以为,创业者的春天来了!
但是,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有的还未下海就被扼杀在岸边,有的被大浪掀翻在海中,成功者寥寥无几。据统计,创业失一年失败的有80%,能撑过三年的不足1%,三年后能盈利的更是小数点后几位。
王健林,众所周知排名第一的 “中国首富”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2-2498-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1.jpg
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创下这么大基业呢?
他的经历,他的能力,决定了他现在得到一切!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他述说的人生中的几大经历
一.弃政从商,为何辞官下海?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2-3148-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2.jpg
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迈入了房地产这个圈后,万达的第一桶金是大连市政府北门的棚户区改造。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无奈的举措,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万达拿不到当时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的配额,只能承接旧城改造这个不被看好的工程。王健林作了大胆的尝试,铝合金窗、防盗门、改明厅、设洗手间,这些现在看来的“小儿科”,在当年都是创举。万达在这个项目上赚了近千万,更重要的是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全国首家进行旧城改造的企业,迅速做大了企业规模。
敢闯敢试不是蛮干。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忙暗示没有目的的驱赶。”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二. 9天9夜没睡觉,风光背后,不为人知的狼狈过往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2-7096-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3.jpg
创业初期,王健林曾经从政府手中接下一个做了一半的项目,但是签完合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变得非常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王健林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当时的情况是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也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他。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让王健林追悔莫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健林有一段时间九天九夜都睡不着觉,不管是吃安眠药还是打针都没有任何作用,以至于到后期整个人开始精神恍惚。第十天早上,王健林在开会的时候倒地昏迷了,被急送到背景的一家大医院治疗。如果不是北京的医生治疗得当,也就没有现在的万达,可能精神病院会多个病人。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2-7575-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4.jpg
三. 3年打了222场官司,愈挫愈勇
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最早因为不懂,造一座楼,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在初期的三年当中,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我们,我前三年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成天在打官司,哪还有精力经营?客户就是这样,他的出租回报率没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来告我。如果输了,可能很多人就扯着横幅上街上去闹事。
所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研究新模式。怎么办?在创新中研究了一个办法:提出一个模式叫城市综合体。即做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旁边可能做写字楼,再做城市的商业街,再做一些公寓。把这些公寓、写字楼卖掉,现金流就有了。这样,就不用卖大楼里的商业铺位了,自己来经营,一下子生意就找到模式了。商业经营旺了,旁边的楼也升值了,现金流问题也解决了,万达从此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
四. 借东风,企业要顺势而为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2-5643-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5.jpg
“做企业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王健林如是说。他善于借势,2002年,万达尝试向商业地产转型,首先想到了要与世界500强公司合作。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亲自数次登门拜访相关负责人,竟然不得入其门。后来还是通过政府人士的牵线,才最终达成合作。在万达初期扩张中,和世界500强公司站在一起的小公司万达,增加了与政府谈判拿地的筹码。
如今宾主易位,沃尔玛要拜访王健林,也要提前若干时间预约。在2008年之后的快速扩张时期,万达将政府的势能运用到了极致;而收购AMC,更是借到了文化产业热的东风。“亲近政府,远离政治”是王建林王建林的名言,他认为万达获得超越发展,是因为它能做“国企不会干、民企干不了”的事情。王健林曾在一个国企培训局给很多国企领导讲课,他在课上说:“今天民营企业已经不是过去了。如果出现一批500亿规模、未来上千亿的企业,民企也能办大事,国企就会彻底没戏。”
我们平时只看到了有钱人,人前风光的一面,人后低三下四求人谁又知道呢?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经历,你否定了他的现在,但是绝对改变不了他的未来!
现在风光无限的王健林,曾为了一笔贷款上门55次被拒,被人晾在门口当猴看!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8010-3692-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6.jpg
在王健林最开始做房地产项目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因此他只好硬着头皮去银行贷款,但当时的万达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大多数人都不看好,所以银行就想尽各种办法拒绝贷款。
在后来鲁豫采访他的时候,他亲自说出来这一段经历:为了拿到这笔贷款,他每天比银行行长早一个小时到达银行,站在门口那里等他,来来往往的人都会路过盯着他看,一站就是一整天,但是仍旧等不到人。
后来,王健林改变了思路:既然银行等不到,那我就去你家门口等你,就这样,王健林开始了两头堵人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跑了55趟,依旧是失败,最终仍旧是一分钱的贷款都没有拿到。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3-5854-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7.jpg
而当时万达除了资金出现问题之外,每天还面临着无数的官司。
在刚开始做房地产的时候,许多事情王健林都不懂,经营不善,将商铺卖出去后购买者如果没能做大做好,就会反过来告他们,跟他们打官司。
王健林每天除了为贷款奔波之外,还要面对法院的传票,在短短的三年之内,王健林就打了222场官司,虽然绝大部分都胜利了,但如此庞大的官司数量,让万达上下多有的人都疲于应付,公司无法正常运营,最终走到了倒闭的边缘。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4-4638-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8.jpg
一边是筹不到资金,一边是要应付无穷无尽的官司,万达上下早已经分崩离析,许多员工都在那个时候选择了离开,另谋出路,王健林的朋友们也都劝他早点放弃,转投别的方向还来得及。
但军人出身的王健林就是不肯服输,在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他一边积极寻求投资人,一方面全力全力应付官司,在最艰难的时候,王健林曾经9天9夜只能中午睡一个小时,累到自己在开会的时候晕倒。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4-1873-2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9.jpg
就这样,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万达慢慢走出了困境,经营也越来越顺利,生意也越做越好,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万达集团,而王健林也先后三次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
马云:30岁卖袜子,业绩惨淡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4-2998-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10.jpg
翻译社是马云初次创业,当月营业额是200多块钱,可光房租就要700元。
马云为了支撑它,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袜子来卖,还上门推销商品,学生们也帮他四处发传单做宣传,受尽白眼。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
刘强东:从用奢侈品“大哥大”,到赔的底朝天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5-3080-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11.jpg
家境贫寒的刘强东刚进大学时,只带了亲戚朋友凑的500块钱,然而大三时,他已靠给别人写编程拥有了一部2.6万的“大哥大”。靠编程积累的第一桶金,刘强东开了一家小饭馆,但由于缺乏管理和监督,钱几乎被员工贪光了,最后亏损20多万。
马化腾:27岁时创办腾讯,为拉到3w用户量,曾假扮女孩子陪聊
https://changye.kuhao123.com/uploads/2017/12/1514377794-5285-995ea1c69200f85802a49ab3e-12.jpg
在香港大学举办的某论坛上,马化腾回忆艰苦创业:
“那时候要做到3万用户量,于是去学校一个个拉用户。凑到3万人可能要两年后,公司就死掉了。所以自己就去网上推广,最后用户量上来了,但还是没人聊天,我自己要陪聊,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嘛。”
成功的道路永远是坎坷的,喊口号的人永远不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又能有几个呢?
只有那些真正禁得起风雨的才能做到一生都不平凡的人生!
感谢认真看完这篇的每一个人
页:
[1]